河北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五次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实施意见》(冀发〔2012〕13号),打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 总体要求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方针,以节能减排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充分运用节能减排倒逼机制,把资源能源节约和保护环境融入工业发展全过程、融入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布局各个环节,着力改变传统的高资源投入、高能源消耗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控制工业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工业发展, 努力促进工业发展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协调统一,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一五”末降低22%以上,工业用水量降低27%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达到72%以上。到2017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降低20%以上。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绿色、低碳、环保成为工业发展主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工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显著改善,基本形成工业经济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遏制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把化解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实施“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行动计划,制定我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实施方案,确定具体措施和激励约束政策,加强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管理,严禁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在严格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基础上,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完善市场准入、差别电价、要素供应和信贷政策,有序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深入推进城区落后产能的加快推出,2013年淘汰炼铁产能112.27万吨、炼钢产能23.1万吨、焦炭40万吨、铁合金8.5万吨、电石1.2万吨、电解铝1.3万吨、铜(含再生铜)冶炼0.36万吨、铅(含再生铅)冶炼2.6万吨、水泥(含熟料及磨机)867.3万吨、平板玻璃1475万重量箱、造纸120.58万吨、酒精4.3万吨、制革221万标张、印染6565万米、化纤2万吨、铅蓄电池235.84万千伏安时。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落实《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按阶段和实施计划实现钢铁产能压减目标。以制药、白酒、水泥、平板玻璃、汽车等行业为重点,严格行业管理,提高准入门槛,整合一批产能。组织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需对接,引导消费需求,拓展发展方式,消化一批产能。鼓励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走出去,转移一批产能。到2017年,钢铁、建材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比2013年下降5-6个百分点。
(二)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以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严格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能耗、排污限额管理,严格激励约束机制,倒逼企业加强用能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钢铁行业。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强化工序节能,全面推行能源梯级利用,大力推广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烧结机全部加装烟气脱硫和余热回收装置,鼓励实施脱硝改造。钢铁企业焦炉基本采用干熄焦,高炉全部配备高效喷煤和余热余压回收装置,进一步推广应用干法除尘、蓄热式燃烧等技术,提升转炉负能炼钢水平,企业自发电量达到60%左右。
建材行业。水泥行业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在线仿真技术,积极推广粉磨节电为重点的设备节能改造、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利用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及回转窑无害化处理工业可燃废弃物、生活垃圾及污泥技术和装备。平板玻璃推广炉窑全保温技术、全氧富氧燃烧技术、LOW-E节能玻璃技术,推进玻璃熔窑中低温余热利用及发电。建筑卫生陶瓷推广陶瓷干法制粉、一次烧成、窑炉余热利用、压釉一体化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比例达到100%以上,玻璃窑纯低温发电应用比例达到100%以上。
石化、化工行业。炼油乙烯行业重点推广裂解炉空气预热节能、能源梯级利用等技术。合成氨行业鼓励采用氨合成回路分子筛节能、综合节能改造等技术。氯碱行业重点推广“零极距氧阴极”离子膜电解技术、低汞触媒技术、氯化氢合成余热利用技术等。盐行业推广三相流分效预热防结垢节能技术。支持煤化工向煤焦油深加工、粗苯加氢精制发展,盐化工向氯碱-TDI及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精细化工向涂料、染料、橡胶制品及医药中间体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能效提升计划。以钢铁、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建立和完善重点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体系,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高耗能机电设备,降低单位工业产品能耗,大幅提升现有产能能效水平。重点抓好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100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建设,形成年节能200万吨标煤的节能能力。结合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快推广高效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变压器等节能工业产品,推广高效电机400万千瓦,淘汰低效电机500万千瓦,电机系统节能技术改造400万千瓦。
(三)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重金属污染防治
以降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烟气粉尘排放量和重金属、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治为重点,注重源头治理和控制,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中高费清洁生产项目实施率达到60%以上,重点行业72%以上企业达到清洁生产水平。
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开发和推广一批重大、共性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发布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目录,实施一批重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围绕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有关最终产品,减少含汞、六价铬、铅、镉、砷、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研究制定原料及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减量化与替代的实施路径,组织企业开展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促进生产过程中低毒低害和无毒无害原料的使用,降低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
建立和完善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在钢铁、化工、印染、造纸、铅酸蓄电池、制革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示范。以产生化学需氧量较大的造纸、制糖、发酵(含酿酒)、制药(抗生素与维生素)行业为重点,重点实施化学需氧量削减工程。以二氧化硫产生量较大、排放源集中的钢铁行业为重点,实施二氧化硫削减工程。以氨氮产生量较大的氮肥、AC发泡剂为重点,实施氨氮削减工程。在水泥行业,重点推广水泥窑炉中低温催化还原氮氧化物减排技术、高温低成本非催化还原氮氧化物减排技术。以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触媒的低汞无汞化技术为重点,实施汞污染削减工程。在铅锌冶炼、铅蓄电池和电子电气行业,以生产过程控制为重点,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削减铅污染。在皮革行业,推广高吸收铬鞣及其铬鞣废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到2017年培育10个省级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和10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四)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大宗量、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为重点,攻克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多级开发利用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以尾矿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推进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尾矿干排及高效回填采空区、尾矿胶结充填、有价金属组分高效分离提取和利用、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和建材制品等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成5个尾矿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承德市国家级尾矿综合利用试点基地打造成国内先进的铁尾矿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基地和重要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到2017年,全省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形成5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
实施再制造、再利用促进工程,以废旧机电产品、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利用为重点,开展再制造、再利用试点示范,重点抓好2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培育开滦铁拓重型机械制造、中钢集团邢机轧辊、滦南林海科技、沧州宏宇石油机械、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河北春风银星胶辊等一批再制造重点企业和废旧钢铁、废橡胶、废旧家用电器等领域一批重点再利用企业。加快推进中航上大国家稀有金属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建设成为稀有高温合金废料纯净化再生技术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30万吨左右稀有金属再生能力。
(五)切实加强工业节约用水
严格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河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加强重点用水企业监管,完善高用水行业现有企业用水先进指标、用水限额指标和取水定额指标,发布河北省工业行业节水标杆指标。
在钢铁、石化、纺织染整、造纸、制药等重点用水行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高用水设备和产品,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工艺及装备,组织开展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成套装置攻关和产业化示范。实施工业废水处理回用、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等节水工程,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培育5个节水型工业示范园区和50家节水型标杆企业,工业水循环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六)深入实施“两型”企业创建工程
在钢铁、石化、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培育100个省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组织实施重大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试点示范企业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资源产出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固体废物实现综合利用,废水实现深度处理和循环利用,废气和余热余压等充分合理利用,“三废”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试点示范,推动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业能耗限额管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把新建项目能耗、物耗等准入门槛,严控“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建立和完善工业节能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开展能耗限额标准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专项监察,抓好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用能管理,
(二)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大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支持力度,发布节能减排增效技术改造重点导向目录,组织开展节能、节水、环保技术改造,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支持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每年实施100项节能减排增效技术改造项目,推广5-10项重点应用技术。
(三)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把能效对标达标作为管好存量的重要措施,建立科学的能效标杆指标体系,适时调整和发布能效对标指南,组织企业做好能源审计工作,摸清企业能耗现状、查找差距和潜力,加强能效水平对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引导企业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标达标。
(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标准研究。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工业设备能效标识和工业节能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鼓励企业使用首台(套)国产节能环保重大技术装备。
(五)严格再生利用行业准入。认真执行国家再生行业准入标准,建立再生利用产业准入“市场倒逼机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能,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联合经营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支持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化发展,支持园区(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再生利用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回收、拆解、加工、销售、再利用完整的产业体系。
(六)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实施绿色信贷工程,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项目以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鼓励企业加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投资力度,鼓励各类投融资机构采取多种方式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和节能环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政府引导、投融资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